电视技术

我和电视的恩怨

 

我有十几年不看电视了,偶尔住酒店或者去朋友家看几分钟不算,刚才一个弹窗给我发送一个抗战电视的广告,本来要点关闭,不小心打开了,于是就看了几分钟,一看之下又忍不住怒了——怎么这么多年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上?依然是神兵天降,鬼子人仰马翻,女主自带避弹术在子弹从中腾挪闪转,纤手一捏钢链应声而断,手中小刀一挥剑气无敌,三个鬼子立马横尸在地……

小时候每天必看新闻联播,还拿个本本记下来,所以对那些外国人名非常熟悉,什么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全都是张口就来,同学们无比佩服,说我是“洋名儿词典”。

我想大约那个时候起,就埋下了我“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爱关心不打粮食的事儿”这种性格的种子,如今这种子长成野草野花了。

其实想想,那个年龄的我,每天凌晨五点半起床跑步,风雨无阻,学校功课对我而言没有压力,一个身体强壮、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又不懂男女之事的少年,怎样打发他的时光?所以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那时候网络没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和KINDLE,那我除了锻炼身体就只能看书、看电视,以及无事生非、打架斗殴,但我对文艺片、抗日剧、爱情剧从来都没兴趣,就喜欢看新闻,或黑白纪录片,同学们大惑不解,说我尽学些“没用的古旧的东西”,我不止一次鄙视他们:你们这些獐头鼠目之辈懂个屁!丘吉尔说了——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他们就围住我:恐怕是你瞎编的名人名言吧?要不你拿出证据来!

我看的书多,早忘了出自哪本,而且偷我爸的书去学校是作死,我就说我忘了,他们就嘲笑我,我急眼了,说,李世民也说过这话!他们更大笑起来,我说,李世民是不是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那时候我们刚学历史,课本上明明白白记载着这句话,初中生的水平,都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不说话了,被我镇住了,我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融会贯通”,但已经知道人类有些共同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我知道那叫“人类共识”,也是人类文明的底限之一。

后来有了历史剧、尤其是清宫剧,一开始我兴致勃勃,后来一看历史剧就勃然大怒,再看神剧,更是气得锤子眼儿里都是气,所以小小年纪的我已经是大人眼里的怪胎,同学们眼中的另类,只有我的语文老师、我妈妈支持我多读书,但同时提醒我少发表意见,可是年少气盛的我哪里管得住自己?

多年后,有一次去工友家吃饭,看《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如何如何,我就坐不住了,说,“孝庄”是她的谥号,死了才给她封的,她还活着就知道自己叫“孝庄”了?扯淡!又看到康熙和苏麻喇姑两情相悦却如隔两界,歌词煽情地唱“千古一爱,爱从何来”,又坐不住了,大骂编剧该死:苏茉儿比玄烨大42岁,当过玄烨的老师,怎么就“千古一爱”了?

于是我和电视就结下了梁子:看到广告,我会抨击太夸张(我是广告文案出身,写文案也拿过奖,有点儿说三道四的资格);看到历史剧,我会说这是误导大众,误人子弟;看到神剧,我会说这是公然侮辱人的智商……所以我妹妹老猫一看我走过来,就把频道转换到纪录频道或者“人与自然”,我保证一声不吭,但如果我妈在电视前坐着,她才不理我,我刚坐下她就警告我:看电视不许说话!

我就不看屏幕,可是还会听到声音,坐一会儿就又不淡定了,涎着脸问老妈:“娘,咱今天吃啥饭?”我妈白我一眼说,去去去,等我看完电视的!我就只好含恨起身走了,每每这时候老猫就在我身后不厚道的笑起来。

有一次在公司餐厅吃饭,袁总跟我说,他昨晚看了一个报道,说经常看韩剧会导致人的智商降低,我不由大喜,赶紧接话问他在哪里看的,袁总主管技术,是严谨的人,从剧情、编剧等各个角度给我复述了那篇报道,我听得频频点头,旁边桌子女同事对我俩投来嫌弃的眼神儿,当时正是韩剧热播的时候。

曾经在去韩城的长途车上看过潘长江、郭达主演的《举起手来》,长途车无聊,想着看看就看看吧,看到鬼子弱智到爆、中国老太太神勇到一簸箕豆子都能打鬼子的镜头后,我要求售票员换片子,售票员说咋了,我说这片子胡说,看不成,售票员正准备换,好几个乘客表示反对,说这片子多热闹啊,看看呗,附和的人越来越多,我威胁售票员:不换片子我就下车,售票员说,我不会给你退票的,我说不退就不退,反正我不看这片子。满车人被我的较真劲儿惊住了,有个好心人劝我说:这就是闹着玩儿嘛,何必当真?你看你现在下车,这高速路上你到哪里挡车去?我快气破胸膛了,瞪着他说:鬼子进村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一句话把他噎住了,我接着又是一串连珠炮:鬼子真这么蠢,咱们能打那么多年、死那么多人?一个小脚老太太就把鬼子打了,国家养一河滩军人都是吃馍馍的?这片子不是糟蹋鬼子,是糟蹋打鬼子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