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演播室中新闻主持人的表达技巧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主持人给观众形成的固有印象是端端正正地坐在转播室,衣着形态得体大方,新闻播报表达准确流畅,新闻播音语言标准规范。伴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迭代革新,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迅速创新发展,催生了电视节目形态的多元化呈现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而电视虚拟演播室作为其中的一项先进技术,正在被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以及其他众多媒体加以积极利用,创新开发出全新的节目形式,比如《环球新闻站》等节目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电视虚拟演播室技术采用绿箱或者蓝箱技术作为背景,让现场人物活动图像与虚拟三维场景通过计算机制作进行实时的数字化合成,实现真实人物与虚拟背景的互相融合,并同步呈现出来。
从实践呈现来看,电视虚拟演播室技术优势明显,首先,它让有限的新闻演播室拓展了空间,变得无限延伸;其次,它让电视节目的信息量大大增强,并以创意性和多样化呈现;再次,它为观众提供了新颖的可看性,并加强了互动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与此同时,它也给新闻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从原本非常熟悉的演播室环境跳出来,如何适应全新的虚拟演播环境播报样态,如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表达方式来准确又生动地表述节目内容,都为新闻主持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从新闻实践中探索多元化表达技巧。
人物:心中有人
新闻主持人在电视虚拟演播室录制节目时,其实是空无一人的,其所面对的交流对象都并未真正出现在现场,这就要求新闻主持人具有强烈的“对象感”和面对设定对象的交流技巧。
首先,新闻主持人要熟稔“对象感”理论,能够想象交流对象的存在,设定具体的交流对象,即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某个个体还是特定群体,各方面要素越具体,越能在脑海中有效地呈现出交流对象。另外,新闻主持人还要充分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深入感知交流对象的情绪、反应、观点和要求。新闻主持人利用“对象感”把身处不同时空的人物连接起来,做到心中有人,方能进行准确表达。
其次,新闻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主持时,要时刻注意眼神的角度,其高度要和虚拟对象相一致、相协调,其视线的转移要做到及时跟进、从容不迫;采访时,即便对面空无一人,也要让肢体保持微微倾向于设定对象的专注倾听状态,而不能因为没人就显现出游离状态,缺乏交流区间;在交流互动时,尤其要注意与交流对象在应答衔接节奏上恰当吻合。只有精准把握住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人,方能让真实情境与虚拟场景在节目合成时天衣无缝,高度统一,也能让节目播出更加流畅自然。
再次,新闻主持人要与交流对象建立动态的沟通过程,即要随着节目的推进,让双方的情感都运动起来,并进行积极互动,使其不断处于运动状态,这种情感的演变在演播室里会相互促进,最终完成由虚到实的升华,让节目最后呈现出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的立体化效果,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背景:目中有景
新闻主持人在电视虚拟演播室录制节目时,同样也是空无一物的,所有的内容和场景都是虚拟设定的,这也要求新闻主持人具有三维立体感和肢体语言表达技巧。
首先,虚拟演播室和传统的演播室不同,新闻主持人需要以全身心展示代之以原来习惯的坐播形式,更要充分展示自己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语言,结合虚拟技术辅助手段,让播报表达不但准确更具有趣味性。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形式能够产生非常生动的表达效果,让虚拟合成后的节目更加具有三维动画立体感。
其次,电视虚拟演播室不但背景丰富,而且在不断变化转换,比如新闻主持人身旁和身后的屏幕会根据内容需求不断变化虚拟前景和背景,这就要求新闻主持人依据前景和背景的运动变化做出相适应的动作语言,比如配合一些虚拟图表数据,做出拉、推、指、点等手势动作,能够让这些内容信息得以给观众更形象的展示;比如依据画面的转换实时地转身、侧身、移动,会更富有现场感,不但能够强化虚拟画面和内容的融合统一,还能对观众起到身临其境的引导作用。
再次,在虚拟背景环境下,新闻主持人在运用肢体语言时要把握好分寸。要做到心中有景,眼中有物,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胡乱比画,也不是毫不用心地随意指点,或者扭捏做作不到位,更不能动作夸张,哗众取宠。新闻主持人在镜头面前的所有肢体语言表达,都需要基于内容和背景画面基础上的合理设计,而不是随意为之。这就要求新闻主持人在录制前就充分备稿,深入理解内容,精准把握背景更替,用心体会节目主旨,方能在录制时的肢体语言运用上保持客观,用心专注,把控住分寸感,比如身体的移动要与场景的转换节奏同步,慢了显得拖沓,快了又会让人觉得慌乱。只有做到落落大方、自然得体、准确到位,才能与虚拟背景融为一体。